作者:記者 沈春蕾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4-9-14 21:28:42
王澤山:國家有需要,就應該有人去做

  2023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國西北部某試驗基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現(xiàn)場指導試驗。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他說,只有來到現(xiàn)場,第一時間拿到數(shù)據(jù),自己才能放心。

  “我這一輩子,除了火炸藥研究這件事外,別的都不擅長。”這位“只擅長”火炸藥研究的專家,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一次、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兩次,并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火炸藥“三冠王”。

 

專業(yè)無冷熱

 

  “不做亡國奴”,這句話王澤山童年時就銘記于心。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當時我國東北三省被日本占領,成立了“偽滿洲國”。

  “你是中國人,你的祖國是中國。”王澤山的父親經常悄悄在他耳邊說。在父親的教誨下,目睹了日寇暴行的王澤山在心底埋下了一顆報國的種子。

  “沒有國防力量的國家是弱小的、是沒有話語權的。”帶著這樣的信念,1954年王澤山報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為班上唯一 一個自愿學習火炸藥的學生。

  因為火炸藥研究領域窄、危險性高,過去幾百年里,我國火炸藥技術發(fā)展一直比較緩慢。有人問王澤山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冷門專業(yè),他回答:“這個專業(yè)是國家設立的,國家有需要,就應該有人去做。”

  專業(yè)無所謂冷熱,只要祖國需要,任何專業(yè)都可以光芒四射。帶著這樣的信念,王澤山開啟了玩“火”的事業(yè),并從此帶“火”了一個冷門專業(yè)。

  但這條路并不好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內火炸藥的研究和生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蘇聯(lián)支持和支援。后來蘇聯(lián)專家回國了,我國的火炸藥技術研究一度舉步維艱。

  “跟蹤仿制,永遠被人制約,我們必須走在國際前列。”王澤山用一生的研究踐行了這句話。

  1960年,王澤山從軍事工程學院本科畢業(yè)后,進入炮兵工程學院火藥實驗室從事研發(fā)工作。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王澤山,既沒有技術支持,也沒有先進的研究平臺,但他沒有氣餒,反而被激發(fā)出強烈的斗志。

  在落后的小實驗室,他是如何做出一項項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的?這讓很多國外軍工專家想不通。

  當年,王澤山從基礎原理和理論體系構建做起,一點點搭建起我國火炸藥專業(yè)領域的“四梁八柱”。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他也沒有放棄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個曾被認為“冷門”的火炸藥領域,王澤山通過努力終于迎來了科學研究事業(yè)的“大爆發(fā)”。

 

火炸藥“三冠王”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也是現(xiàn)代火炸藥的始祖。但在和平年代,那些儲備超期的火炸藥對環(huán)境和社會存在潛在危害。

  在國際上,過期火炸藥常見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扔公海,但對海洋環(huán)境的污染極大;第二種是深埋,過期火炸藥一般埋幾十年就會徹底失效,但存在隱患;第三種是集中燒毀,這不僅污染環(huán)境,操作過程還比較危險。

  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處理過期火炸藥。王澤山帶領團隊奔波于工廠和部隊之間,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終于將過期的火炸藥成功轉變?yōu)槟墚a生經濟效益的重要工業(yè)原料,不僅變廢為寶,還暢銷海內外。

  作為該技術的第一完成人,王澤山榮獲199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隨后,王澤山帶領團隊投身新的研究領域——低溫感技術,這是國內外多年來非常關注但又難以攻克的尖端技術。

  王澤山團隊另辟蹊徑,通過研究燃燒的補償理論,發(fā)現(xiàn)了低溫感含能材料,并解決了存儲穩(wěn)定性問題,顯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這項技術的完成,讓王澤山獲得1996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收獲兩項國家獎后,61歲的王澤山并未就此停步。這一次,他選擇向世界軍械領域的一項技術難題發(fā)起挑戰(zhàn)。

  據(jù)了解,美、英、法、德、意五國科學家曾聯(lián)合開展模塊裝藥研究,耗費巨資、歷時多年,終因無法突破技術瓶頸被迫中斷。

  王澤山帶領團隊耗時20年,終于研發(fā)出具有普適性的全等式模塊裝藥技術。他再次問鼎國家獎,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并有了火炸藥“三冠王”的美稱。

 

“只有親臨現(xiàn)場,我才放心”

 

  盡管收獲了“三冠王”,王澤山依然工作在一線。“我的生活已經跟科研分不開了,一旦離開,就感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說。

  由于火藥易燃易爆,很多驗證工作必須在人煙稀少的野外進行。試驗場地的環(huán)境和條件很艱苦,但王澤山從來不在辦公室里坐等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每年有一半時間在試驗場地指導試驗。

  火炸藥性能參數(shù)的驗證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試驗過程也頗具危險性。王澤山常說:“為了收集準確的一手數(shù)據(jù),同時也為了確保整個試驗過程的安全有效,只有親臨現(xiàn)場,我才放心。”

  有一次,在內蒙古阿拉善靶場,當時室外溫度達到零下27℃,做試驗用的高速攝像機因惡劣環(huán)境“罷工”了,王澤山卻跟著大伙兒在外面待了一整天。晚上,王澤山還要核對和驗證白天取得的各類數(shù)據(jù),反復檢查試驗過程有無疏漏之處。

  在同事眼中,王澤山好像根本不知道疲倦。不管前一天睡得多晚,第二天他都會精神抖擻地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

  “搞科研,不能滿足于獲得了什么獎、申請了幾項專利或發(fā)表了幾篇論文,應該想辦法把項目轉化為工業(yè)化生產。”這些年,為了促進軍工項目向民用轉化,王澤山不僅自己做研究,還指導企業(yè)改進相關技術。

  有一家企業(yè)生產的起爆器需要使用火炸藥,企業(yè)相關人員多方打聽找到王澤山,希望尋求技術合作。王澤山不僅同意合作,還多次前往企業(yè)工廠做試驗,分析第一手數(shù)據(jù)。

  “如果沒有王院士的指導,即便產品小樣試制出來了,我們還是不敢大規(guī)模組織生產。”該企業(yè)負責人表示。

  為解除企業(yè)的顧慮,王澤山不僅具體指導每一個步驟,還親自編訂了《安全操作規(guī)程》,嚴格規(guī)范每一道工序的操作。

  “成果真正投入生產才是最重要的。”在王澤山的幫助下,該企業(yè)的項目通過了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含火藥起爆器科技成果的鑒定,預期成本至少降低了30%。

 

捐出千萬獎金

 

  一面是對科學研究的“講究”,一面是對物質生活的“將就”,王澤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一位穿著簡樸的老人坐在木板上吃盒飯的照片曾走紅網絡。照片的主角就是王澤山,他也因此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盒飯院士”。

  2021年12月,通過一個樸素的捐款儀式,王澤山將他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等共計1050萬元,一次性捐贈給南京理工大學。

  他希望這筆資金可以“長期穩(wěn)定地支持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chuàng)新潛力的青年人才”。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王澤山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傾注了大量心血。

  這些年來,王澤山注重以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養(yǎng),及時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融入教材、形成專著。他培養(yǎng)的大部分學生扎根在裝備研制一線,有的已經成為國防科技領域的帶頭人。

  如今,王澤山仍堅守著少年時的初心、科學家的擔當,始終關注中國火炸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希望將中國的火炸藥技術推向新的高度,以此守衛(wèi)祖國的每一寸領土。

  堅持不懈、永不服輸?shù)钠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chuàng)新精神,是王澤山身上流淌的精神氣質,也是他在火炸藥科研路上不斷求索的動力所在!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6月刊 封面)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