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輩子都生活在學校里,不是做學生就是做教師。做學生要聽老師講課,做教師要教學。雖然在大學里要做學術(shù)研究工作,但教學是少不了的,所以對教師的工作有一些認識。
我們做教師的,如果教授一門課程,從教學任務(wù)上來說,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這門課程的內(nèi)容?偟膩碚f,教學的內(nèi)容就是課程的知識,當然也有技能,但技能也可以包含在廣義的知識中。
教師教學生知識,也要教育學生在道德品行、科學思想等方面有所進步。但是,這種進步是隱含在掌握課程知識的過程中的,應(yīng)當隨著課程知識的增加而加強道德品行的修養(yǎng)和科學思想的確立。
在此不是要單獨地講思想道德和科學修養(yǎng),而是說要用教師本身對待教學中各種問題的態(tài)度、觀察和判斷學術(shù)問題的思想方法等來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課程內(nèi)容的同時,在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思想方面有所進步。
就如山東大學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這浩然之氣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要在學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學無止境,浩然之氣的培育也沒有止境。對于教師而言,這個過程就是教書育人。育人不是空洞的,也不是在教書中間夾雜一些政治或哲學術(shù)語,而是要用教師對待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去影響學生,就像古人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人的學習就是學習教師。人一生下來,撫養(yǎng)教育他的人都可以看作是其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也是教師。小孩子的學習,與所有高等動物一樣,就是模仿他的“教師”:在家學習家長,在學校學習教師。所以,山東人往往喜歡吃大蔥、講山東話,四川人大多喜歡吃辣、說四川話,這都是小孩子從小與家長一起生活、模仿家長行為而養(yǎng)成的習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如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會受到家長很大的影響。教師教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影響學生,無論大、中、小學教師都是如此。這種影響有的體現(xiàn)在表層,容易看得見;有的隱藏在比較深的思想層次上,不容易看得見。
因此,我從不擔心人工智能將來會代替教師。人工智能能代替人類做許多工作,那些崗位可以不需要人去做。但是,它決計代替不了教師,就像它代替不了家長一樣。人類絕不會希望自己的后代像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只能幫助人類做一部分輔助性的教育工作,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師。
正因如此,教師各方面的修養(yǎng),包括道德品行修養(yǎng)和專業(yè)業(yè)務(wù)修養(yǎng),都應(yīng)當不斷提高。
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斷修養(yǎng)中逐漸提升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師應(yīng)當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養(yǎng)。
比如,教師的行為舉止、說話語言不能過于粗鄙,應(yīng)當時刻提醒自己要為人師表。一個人學好不容易,學壞、走下坡路比較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就會向下走,所以稱為“放縱”“墮落”。要時刻提醒自己作為教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能放縱和墮落,不能做與教師身份不合的事情。即使沒有人看著,也要做到“君子慎其獨也”。經(jīng)過長期的修養(yǎng),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如果放縱自己,情況就會變得很糟糕。比如,近日被媒體報道的一位教育局干部,當群眾向他反映情況時,他一言不合就放粗話罵人。這樣的人就是長期不注意語言和行為的修養(yǎng),在粗鄙的語言環(huán)境下生活慣了,沒有人去管教他。做教師絕不能如此。
人的好習慣都是在長期的修養(yǎng)中養(yǎng)成的。比如,讀書學習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反思質(zhì)疑的習慣,都需要長期修養(yǎng)。
成為一個好的教師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這就需要多讀書,不斷學習和實踐。大學畢業(yè)只是打下一個好的基礎(chǔ),在大學學到的是最基礎(chǔ)的知識和最基本的理論,如何把這些知識和理論應(yīng)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還需要不斷學習。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才能不斷提高知識修養(yǎng)。
很多領(lǐng)域的知識雖不相同,但道理是相通的,只有了解得更多,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教師只有自己理解透了,教育學生時才能做到進退有據(jù)、伸縮自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采取比較恰當?shù)慕逃绞,而不是照本宣科?/span>
總之,有好的教師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師只有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只有不斷學習、提高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才能夠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作者系山東大學教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12月刊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