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馮大誠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3-3-9 20:7:0
天然纖維的重生

 

   千百年來,人們用以制衣的材料主要是天然纖維,對于我國最廣大的老百姓而言,主要是植物纖維。含有纖維素的植物,上古時代主要是麻,明清以來主要是棉花。

   自然界含有纖維素的植物有許多,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植物都含有豐富的纖維素。但很遺憾,這些植物中的纖維素并不像棉花那樣純凈、容易被紡成紗,所以不能直接用來織布制衣。如果可以利用其他植物中的纖維素來紡紗織布,那無疑大大擴展了可利用的植物纖維的范圍,而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為解決這個問題開辟了廣闊的新途徑。

   早在19世紀中葉,歐洲的化學家就把纖維素硝化,制得了纖維素硝酸酯,即硝化纖維素。醇(即化合物中的羥基)和酸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酯,纖維素由葡萄糖聚合而來,其中有大量羥基,它們與硝酸反應生成纖維素硝酸酯。

   從那時起,歐洲許多科學家都開始了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研制工作。例如,法國化學家夏爾多內(nèi)把硝酸纖維素溶解在醇和醚的混合溶劑中,經(jīng)玻璃毛細管擠出溶液,并使之在熱空氣中凝固,從而得到了漂亮的細絲,即“人造絲”,并在1884年取得了專利。又如,1890年,德國人布倫內(nèi)和弗雷梅利用在銅氨溶液中溶解纖維素的方法,制成了一種再生纖維素纖維,即銅氨纖維。

   19世紀末,人們把纖維素溶解在氫氧化鈉和二硫化碳溶液中,由于這種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稱之為“粘膠”。粘膠遇酸后,纖維素又會重新析出,這種纖維就叫做“粘膠纖維”。

   20世紀初,人們實現(xiàn)了粘膠纖維的工業(yè)化生產(chǎn)。實際上,制造粘膠纖維的纖維素原料,主要是一些無法用于紡紗的短棉絨、樹木、灌木、蘆葦、麻稈、甘蔗渣等,這樣就能把這些含有纖維素卻無法直接用于紡紗的物質(zhì)中的纖維素提取出來,變成可以紡織的纖維。這些粘膠纖維被人們稱為“人造棉”“人造絲”或“人造毛”。

   由于這種粘膠纖維就是再生的纖維素纖維,所以其性能與棉纖維最為接近,它的最大好處是有良好的吸水性、穿著舒適而且容易染色。但由于其分子經(jīng)溶解和多次化學反應,再生的纖維素分子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例如,纖維素與堿和二硫化碳反應,分子中的羥基被“黃化”即生成-CSSNa基團(與羧基相似,只是把羧基中的氧原子換成了硫原子),又與酸反應消去“黃化”,這些反應使部分纖維素分子的聚合度降低,分子之間的距離增大,排列也會產(chǎn)生一些混亂。這樣的處理,使得粘膠纖維與棉纖維相比,強度、耐磨性、彈性、耐堿性等都略差,但縮水性增強。

   上世紀40年代,外國人在我國設立了兩家生產(chǎn)粘膠纖維的小工廠,但由于戰(zhàn)爭等原因,基本上沒有怎么生產(chǎn)。上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粘膠纖維產(chǎn)品逐漸走進了我國老百姓的生活。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絢麗多彩的各式人造棉布匹和服裝開始暢銷。

   由于粘膠纖維也是天然的纖維素纖維,所以它與許多纖維一樣都能夠進行混紡。例如,粘膠纖維切成的長絲可以與蠶絲混紡,織成混紡綢緞;可與棉纖維混紡制成許多產(chǎn)品,如當時非常暢銷的線綈被面。

   直到今天,粘膠纖維仍然是再生纖維素纖維及其他所謂人造纖維中產(chǎn)量最多的品類。

   上面所說的人造纖維,也就是再生的天然纖維,是化學纖維的兩大類型之一,而另一個品類就是合成纖維。

   有人會問,難道合成纖維不是人造的嗎?并不是所有人造的纖維都稱之為“人造纖維”,F(xiàn)在“人造纖維”一詞,專指“以天然聚合物為原料,經(jīng)過化學處理與機械加工而制得的化學纖維”,也就是再生的天然纖維。

   與大多數(shù)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等由石化產(chǎn)品中的小分子合成的高聚物不同,人造纖維都具有生物降解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造纖維比合成纖維對環(huán)境更為友好一些。這是因為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自然界出現(xiàn)了能夠分解這些天然纖維的微生物。而合成纖維、塑料等都是百年以來新形成的化合物,微生物的進化還沒有這樣快,但并非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微生物。如果我們加以人工干涉,培養(yǎng)出更多能夠快速降解合成纖維、塑料等石化產(chǎn)品的微生物,那么合成纖維、塑料等也能對環(huán)境更友好一點。

   從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2000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xiàn)的新的人造纖維品種很多,它們所用的天然聚合物原料各式各樣,處理這些聚合物的化學物質(zhì)也多種多樣。但是其總的原理都相似,即通過天然聚合物再生的方式,把原來不適合紡紗織布的物質(zhì)改造成可以用于紡織的原料。

   例如,萊賽爾(Lyocell)纖維是以木漿特別是針葉林木漿為原料制造的,它以N—甲基氧化嗎啉水溶液為溶劑,代替了容易產(chǎn)生環(huán)境污染的氫氧化鈉和二硫化碳溶劑,比粘膠纖維對環(huán)境友好得多。此外,萊賽爾纖維織物的性能也好于粘膠纖維。

   同樣屬于這一代人造纖維產(chǎn)品的還有莫代爾(Modal)纖維,其原料也是木材(往往是櫸木)。它還是一種所謂的“細旦纖維”,其纖維比棉纖維和蠶絲纖維都要細。用莫代爾纖維制成的服裝穿著舒適,適合做內(nèi)衣。它們的共同缺點之一就是容易褶皺,這大概是由纖維素分子的性質(zhì)決定的。

   竹纖維是我國開發(fā)的再生天然纖維素纖維,其原料是在我國南方普遍生長的竹子,原料來源多、質(zhì)量好。竹纖維織物的性能與其他再生纖維素纖維十分相似。

   甲殼素纖維也是一種再生天然纖維。甲殼素是一種多糖,廣泛存在于蝦、昆蟲等節(jié)肢動物的外殼中,也存在于菌類、藻類的細胞壁中。粘膠基甲殼素纖維是以甲殼素、殼聚糖與纖維素混合,通過濕紡工藝制成的纖維。采用甲殼素纖維與棉混紡的織物往往具有除臭等特殊功能,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醋酯纖維是由纖維素與醋酐發(fā)生反應生成纖維素醋酸酯,再經(jīng)紡絲而成的纖維。醋酐即乙酸酐,是由兩個乙酸縮掉一分子水形成的有機物,它能夠與羥基反應生成乙酸酯。由于纖維素中的羥基已經(jīng)大部分或全部與乙酸酐反應生成了乙酸酯,這種纖維的分子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天然纖維素,而是纖維素乙酸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醋酯纖維不再是單純的再生纖維素纖維,而是一種半合成纖維材料了,不過一般仍被歸于人造纖維一類。

   可再生的天然纖維當然不僅僅是纖維素、甲殼素等多糖類物質(zhì),還包括蛋白質(zhì)類物質(zhì)。例如,我國就制成了大豆蛋白纖維,其以大豆蛋白粉(豆粕)為原料,提取出大豆蛋白中的球蛋白,然后添加功能性助劑,與腈基、羥基等高聚物接枝、共聚、共混,制成蛋白質(zhì)紡絲液,改變蛋白質(zhì)空間結(jié)構(gòu),經(jīng)濕法紡絲而成。據(jù)說其有著羊絨般的柔軟手感以及蠶絲般的柔和光澤,如今市場上已經(jīng)有一些大豆纖維制品。

   從化學上說,這樣的蛋白質(zhì)纖維不僅僅是天然纖維的簡單再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有合成纖維的“味道”了,至少是天然物質(zhì)的改性。

   總之,用化學方式改變天然纖維的存在方式,使得衣物和其他纖維織物更加豐富多彩,仍然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作者系山東大學教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2月刊 縱橫)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