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落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9-3-5 20:58:30
破滅!二氧化碳排放再回溫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連續(xù)三年基本持平,為氣候學家們帶來了一絲希望,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達到了峰值。但日前一份新出爐的報告卻打破了這一幻想。
 
“全球碳計劃組織”的研究人員發(fā)布了一份全新報告,為人類帶來了一個噩耗: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這份報告指出,因化石燃料燃燒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繼2017年增長了1.6%之后,2018年度約增長了2.7%,達到史無前例的371億公噸;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預計達到歷史最高水平407ppm,比工業(yè)化前水平足足高出45%。
 
這無疑相當于為地球打上了一枚非同尋常的“烙印”,同時也意味著人類必須加快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和力度。
 
“(現有的)能源和氣候政策并不足以追趕經濟活動和能源消耗的增長。因此,除了加大政策力度外我們別無選擇,否則排放量還會繼續(xù)飆升。”新報告作者之一、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主任Glen Peters表示。
 
迫在眉睫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那么到2030 ~2052年間,全球升溫將可能突破1.5℃;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大約3℃。
 
科學家們“高度確信”全球升溫1.5℃將導致陸地上尤其是熱帶地區(qū)出現更多的熱浪天氣;“中度確信”在高海拔、東亞及北美東部等地,將可能出現更多的極端風暴天氣。
 
更為可怕的是,在全球氣溫上升2℃的情境下,一些惡劣天氣所帶來的風險將可能進一步加大。比如,在全球升溫1.5℃的情況下,中緯度地區(qū)極端炎熱氣溫將會上升3℃;而在全球升溫2℃的情況下,這一數值會達到4℃。
 
對于生態(tài)系統而言,升溫1.5℃和2℃所帶來的影響同樣差別巨大。比如,升溫2℃可能對陸地上約13%的生態(tài)系統造成破壞,使許多昆蟲、植物和動物的滅絕風險上升;但倘若將升溫限制在1.5℃之內,類似的風險便可以降低一半。
 
同樣,升溫2℃,北極將每10年或20年就要經歷一次無冰的夏季;而在升溫1.5℃時,這一風險會降低到每百年一次。在升溫2℃的情境下,科學家預測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將退化;而在升溫1.5℃時,10%~30%的珊瑚礁能夠幸免于難。還有,將升溫控制在1.5℃將可能避免至少150~250萬平方公里的永久凍土解凍,森林火災的影響也比升溫2℃時有所減弱。
 
全球氣溫上升1.5℃或是2℃所帶來的差異,也體現在人類身上。比方說,與升溫2℃相比,將升溫控制在1.5℃能在2050年前避免幾百萬人暴露于氣候風險及其導致的貧困之中,也讓受氣候變化造成的水資源緊張影響的人口數量減少一半。
 
因此,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韓國仁川發(fā)布《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指出社會各方必須進行快速、深遠和前所未有的變革,從而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報告還進一步指出,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必須減少50%;到2050年要實現碳中和。
 
但事實卻是,當前各國的減排力度并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2018年11月,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發(fā)布《2018年排放差距報告》,提供了各國為減排付出的努力以及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最新統計數據。這份報告由頂尖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編寫,也是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發(fā)布的第9份有關排放差距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所有國家采取前所未有的緊急行動,以實現大幅減排:若想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以內,各國必須將各自的減排目標提高為原有的3倍;若想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則需要付出至少5倍的努力。
 
全球挑戰(zhàn)
 
Peters指出,就目前來說,各個國家似乎正在逐漸適應約1%的二氧化碳排放年平均增長率。但實際上,二氧化碳排放趨勢是一條“頑皮”的曲線——2017和2018兩年略有增長,但2014~2016年卻有所下降。
 
Peters等人將2014~2016年這3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的停歇歸因于幾個主要國家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比如,中國減少了對能源密集型建設項目的投資和部署,使得煤炭使用量大幅下降;美國則開始將目光轉向天然氣、太陽能和風力發(fā)電等。
 
但由于各個國家不同的原因,如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度呈現“抬頭”趨勢。拿美國來說,2018年,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長2.5%,這一方面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氣使用量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因頻發(fā)的極端天氣導致的熱電排放上升。
 
2018年伊始,異常寒冷的天氣導致美國供暖需求超出預期,繼而使得住宅、辦公室和其他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冬季對天然氣的高需求抬升了天然氣的價格,相比之下燃煤和石油發(fā)電則更具競爭力,繼而導致電力生產造成更多排放。
 
再將目光轉向印度。2019年印度因化石燃料燃燒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比2017年增加6.3%,這部分歸因于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為農村居民提供電力。但按人均計算,印度的排放量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想要扭轉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趨勢,最終還要歸結為兩個主要挑戰(zhàn):加大排放量已經下降國家和地區(qū)的減排力度以及盡量減緩排放量仍在上升國家和地區(qū)的增長速度。
 
具體來說,那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呈現下降趨勢的國家必須盡快找到更加有效的減排方法,如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部署電動汽車等等。而那些排放量仍在上升的國家通常要面臨經濟增長和改善生活水平等現實問題,因此減排的挑戰(zhàn)也往往更大。在這些國家,即便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率持續(xù)提高,但能源需求的飛速增長仍使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黯然失色。
 
在世界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將繼續(xù)增長。報告指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將達到全球發(fā)電總量的一半。但問題在于,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還不足以跟上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以及《巴黎協定》制定的減排時間表。
 
但是科學家們仍然表示還有努力的空間。在近日發(fā)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的一篇評論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前執(zhí)行秘書長Christiana Figueres率領一眾科學家表示,2050年實現全球經濟“脫碳”仍有希望。
 
科學家們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和其他低碳技術的發(fā)展令人歡欣鼓舞,而許多國家也正在努力實現各自對《巴黎協定》做出的承諾。當前最需要的仍然是持續(xù)的政策投入,以“確保解決方案的指數曲線超過氣候影響的指數曲線,并在2050年將碳排放量降至零”!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9年2月刊 綠色)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