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落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8-8-1 15:22:36
蘇博新館:建筑美學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對于崇尚建筑美學及歷史文化的人來說,蘇州大概是一個必訪之地。這里除了有一眾“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古典園林,還有一座“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博物館。
 
2006年落成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西側,這座由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擔綱設計的博物館,向人們集中展示了蘇州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和現(xiàn)代建筑成就,讓你無論因何而來,都會滿載而歸。
 
貝氏美學
 
作為蘇州市“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蘇博新館在籌建之初就備受關注。而后,一位大師的“加盟”使得人們對它的關注達到了頂點。
 
1999年,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與協(xié)調下,經(jīng)過多方努力,已經(jīng)85歲高齡的世界著名建筑師貝聿銘接受了蘇州的盛情邀請,決定親自擔綱蘇博新館的設計工作。
 
貝聿銘一生中設計過很多代表性建筑,其中又以博物館設計最負盛名。但對貝老來說,在中國設計博物館卻還是頭一次。“在這里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既要有傳統(tǒng)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東西就是要運用傳統(tǒng)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xié)調、很舒服;創(chuàng)新的東西就是要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為時代是在發(fā)展的。”
 
2006年10月6日,舉世矚目的蘇博新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其設計亮點凝聚在四個方面:建筑造型與環(huán)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具匠心,建筑材料考究、內部構思精巧,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了室內。
 
從總體設計上來說,新館充分考慮了蘇州2500多年來形成的歷史風貌,在吸收傳統(tǒng)民居神韻的同時借鑒了古典園林風格,使整個建筑與古城風貌相適應,與蘇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此外,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qū)的歷史風貌,新館選擇以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嚴格控制在6米之內。雖然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設計了高16米的局部二層,但均未超出周邊古建筑的最高點。
 
在色調上,新館依舊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粉墻黛瓦,為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內涵;在建筑構造上,新館屋面形態(tài)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限制,玻璃、開放式鋼結構等的運用使得室內“天光大開”。
 
除卻建筑本身,新館的園藝造景設計也別具一格:由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元素組成的創(chuàng)意山水園與傳統(tǒng)園林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將博物館、古建筑與園林融為一體。
 
正如蘇州博物館網(wǎng)站上所說的那樣:蘇州博物館新館以意味深長的精準選址、“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成為一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和諧圓融的“雙面繡”藝術作品。它不僅是當今蘇州的一個標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國建筑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梁,更為蘇州博物館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吳地輝煌
 
1萬年前,三山島的人類活動拉開了蘇州人類歷史的大幕;2500年前,吳大都的建立揭開了蘇州城市文明的篇章。可以說,處于吳地中心的蘇州,成為了江南大地上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
 
蘇博新館陳列文物展品1160余件(組),上起遠古時期,下至明清及近現(xiàn)代,多為歷代佳作和精品,分為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以及吳門書畫四個系列陳列。
 
位于博物館一層南側的“吳地遺珍”系列文物蘊涵深邃,元氣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銅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張士誠母曹氏墓、明王錫爵墓隨葬品等主題展室,一件件珍貴文物讓人深感歷史之源遠流長,文化之燦爛輝煌。
 
“吳塔國寶”則突出展示了蘇州兩座標志性佛塔——虎丘云巖寺塔和盤門瑞光寺塔內發(fā)現(xiàn)的國寶級佛教文物。仿八角形磚塔的展室格局連同主次分明的布局形式直觀再現(xiàn)了文物保存原貌,充溢著莊嚴圣潔的宗教情懷。
 
在明清文人的集體記憶中,蘇州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位置。徜徉在“吳中風雅”展區(qū),雕鏤神工、文房雅事、閑情偶寄、迎神納財、錦繡浮生、宋畫齋、書齋長物、陶冶之珍、攻玉巧技9個精心布置的展室為今人勾畫出文人墨客心目中的明清蘇州。
 
要論及明清書畫,蘇州自然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據(jù)《吳門畫史》記載,正德至嘉靖年間,吳派畫家人數(shù)就已經(jīng)達到876人之多。
 
自1960年成立以來,蘇州博物館一直不遺余力地搜集和收藏傳世書畫。這些作品質量一流,其中又以吳派及吳派源流諸子、四王吳惲及其源流諸子、揚州畫派諸子等作品為翹楚。
 
為此,蘇州博物館專門遴選出其中部分典藏,在新館的“吳門書畫”系列展廳分期分批向世人展示。雖然每期展出的作品僅僅是明清書畫中的一小部分,但人們依舊能夠通過這些縮影,窺見明清書畫各種流派的藝術風格,梳理出明清書畫藝術發(fā)展的基本脈絡以及其集大成的時代特征。■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7月刊 沿途驛站)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