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互聯網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青年一代已經成為互聯網的“原住民”。
對于科普而言,互聯網強大的傳播能力無疑為傳統形式下的科學普及插上了雙翼。借助“互聯網+”,科學技術知識可以在更短時間、更廣范圍內快速流行。
不過,“互聯網+科普”絕非互聯網與傳統科普模式的簡單組合,而是互聯網與新時期科普規(guī)律融合后的升級版。換句話說,就是應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平臺,由專門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在網絡上以網民為對象開展的科普活動。
具體而言,“互聯網+科普”有以下主要形態(tài):網絡科普新聞、網絡科普圖書、網絡科普影視和動漫、網絡科普游戲、科學博客和微博、數字博物館等。
作為互聯網的發(fā)源地,美國在“互聯網+科普”方面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這也為新時期中國開展科普工作帶來一定的啟發(fā)。
多樣的傳播主體
在美國,有很多專門或主要從事科學傳播的網站,如政府科技部門、科研機構、高校、高科技企業(yè)等面向公眾開展科學傳播與普及的網站。
面向公眾進行科學傳播一直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因此,在各大官方網站都可以看到與科學相關的大量內容。除了介紹與民生相關的技術信息外,網站也會普及不少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
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為例。NASA的網站專門設有公眾入口,這里整合了NASA可以面向公眾開展公共服務的所有資源,提供公眾可以理解的新聞、圖片、視頻、教程以及線下活動的科普活動時間表。此外,根據不同年齡的公眾而設計不同的網頁也是NASA網站的一大特點。通過卡通圖畫與悅耳音樂的配合,使得公眾在瀏覽相關信息時并不會感到枯燥和深奧,反而會像看電視一樣接受到科技知識的熏陶。
科研機構和高校在研究和教育方面無可替代的作用,也發(fā)揮在了科學普及方面。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在其網站設置了MIT公共服務版塊,為居民提供各種科學拓展活動資源,包括使用和參與MIT各類科學與技術研究資源的鏈接和信息。
一些科學共同體網站也是“互聯網+科普”的主力軍。如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網站就設有專門的“新聞發(fā)布與公眾參與”版塊,向公眾和媒體提供科學傳播與普及服務。版塊包括四類項目:AAAS年會、公眾參與科學計劃、科學傳播工作坊以及科學家庭日。
此外,一些高科技企業(yè)也成為“互聯網+科普”的新生力量。比如,2003年IBM公司曾在全球范圍內推行了一個青少年科普項目——“放眼看科學”。借助自身先進的網絡技術,IBM建立了一個網站(www.tryscience.org),網站上涵蓋了化學試驗、海洋生物、天空探索等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同時還設計了一系列科普課程,為青少年學科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青少年為對象
提升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始終是美國“互聯網+科普”的重要目的。
早在1998年的美國航天節(jié),當時NASA的主任丹尼爾·高爾丁就曾通過因特網與全世界的中小學生實時交談。參與這次“網上閑談”的特邀嘉賓還包括前宇航員約翰·格倫,候補宇航員、教育專家芭芭拉·摩根,前宇航員、科學家梅·杰米森博士等。
隨著網絡技術的推進,很多網站從青少年的特點出發(fā),在網站內容設計與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NASA就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專屬的網站——“NASA kids”。在這里,不僅有生動有趣的卡通科學故事,還有不少相關的益智游戲和測試,從多角度激發(fā)孩子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另外,網站還設置了“家庭科學之夜”專區(qū),通過在線聯系附近志愿者與孩子共同完成宇宙探索項目,為他們將來選擇與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等相關職業(yè)打下基礎。
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
在傳播方式上,美國的“互聯網+科普”早已不局限于用文字來進行科普,相關視頻、音頻已屢見不鮮,虛擬博物館、網絡直播、網上實驗、互動游戲等網絡獨有的科普方式也逐漸為更多的科普網站所采用,科普內容在論壇、社區(qū)等網絡平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方式豐富而新穎。
此外,對于一些專業(yè)類科技博物館無法在實體場館中展現的內容,博物館則通過移動互聯網開發(fā)博物館導航系統,只要將該系統下載到手機或其他無線終端接收設備上,便可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學傳播方式。
比如,通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移動導航系統,參觀者可以隨時隨地與博物館對接。每當參觀者移步換位時,系統就能提供圖文并茂的館藏信息和藏品介紹。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還能為參觀者定制個性化參觀路線,甚至在參觀前,參觀者就可以預先設定自己的參觀路線。同時,參觀者還可以通過該導航系統上網,與遠方的朋友分享實時的參觀體驗。
配合時代的發(fā)展,美國“互聯網+科普”不僅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更重要的是方便快捷,不僅讓公眾真正成為了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讓他們成為創(chuàng)造者與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