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琳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7-9-8 17:42:26
探尋亞平寧

 
翻開世界地圖,蔚藍地中海邊那只“長筒靴”,總能激起我無限的向往。
 
那里,古羅馬帝國的廢墟仍在,但國際化的時尚之都已巍然屹立;那里,有最地道的比薩和意面,更有比espresso更濃的文藝氣息;那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時尚大牌讓國人趨之若鶩, 在頂級跑車領域更是無人能與其抗衡;當然,還有綠茵場上藍衣軍團那帥氣的臉龐……
 
這個夏天,我終于走進了這個國度。
 
永恒之城
 
羅馬,一個古老的名字,一座歷經了千年的城市,在這里歷史仿佛被沉淀。
 
車子慢慢駛進老城,一路上聽導游講述兩兄弟興建羅馬城的歷史,看著窗外斷壁殘垣的遺址,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座最初建立在臺泊河間7座山岡之上的古羅馬城,曾經聲名顯赫,如今只剩下規(guī)模宏大的遺址和道路兩旁如衛(wèi)士一般靜靜矗立的地中海松,不禁讓人唏噓。
 
陽光穿過古斗獸場的拱門,仿佛打開時光隧道,再現(xiàn)了古羅馬帝國曾經的輝煌與榮耀。這座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建筑,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曾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橢圓形的圍墻高聳,足有20層樓高,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站在墻下,仿佛可以嗅到那殘暴的血腥。雖然它“只能算奴隸社會的一塊傷疤”,但卻集中體現(xiàn)了古羅馬建筑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結構。
 
不遠處,君士坦丁凱旋門靜靜挺立。歷經了近兩千年的風雨滄桑,古老的凱旋門已經有些斑駁,但精美的浮雕依然清晰可見,向世人再現(xiàn)了當年的歷史。據(jù)說,大名鼎鼎的巴黎凱旋門就是以它為原型修建的。
 
羅馬老城內,百年歷史的建筑比比皆是,它們共同凝固了羅馬的歷史。有人說羅馬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xiàn)在無數(shù)的公共建筑上。還記得《羅馬假日》里的真理之口嗎?格里高利·派克的惡作劇嚇得赫本公主花容失色,而其實,那只是一塊雕有海神面孔的井蓋。沿著赫本的足跡用雙腳丈量羅馬,也別有一番情趣,只可惜還來不及在許愿池扔枚硬幣,許個心愿,匆匆一瞥后便踏上新的旅程。
 
文藝圣地
 
作為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文藝氣息。當然,它還有一個更加詩意的名字——“翡冷翠”。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有多美?沒有身處其中,你永遠無法領略。
 
一條阿諾河穿城而過,猶如一條絲帶點綴城中,也賦予了這座老城生機與靈性。幾百年前,一場歐洲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從這里拉開了序幕,而后席卷歐洲,推動了科學藝術的極大繁榮。
 
在那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許多人都曾在佛羅倫薩留下足跡:但丁、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馬基亞維利、波提切利……任何一個名字都足以在世界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留下無數(shù)的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珍品,以及輝煌的科學文化遺產,使得這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老城,儼然一座露天博物館。
 
從靜穆的圣十字教堂走過,回望門口潔白的大理石雕像,但丁的目光中透著堅毅。導游說,這里有但丁的衣冠冢,還有伽利略、米開朗基羅等兩百多位意大利偉人長眠于此。再次仰望這座哥特式建筑,越發(fā)覺得莊嚴肅穆。穿過圣十字廣場,在領主廣場看看那些雕塑,歲月的洗禮給他們留下了印記、卻依然精美。
 
在狹窄小巷之中穿行,忽然豁然開朗,然后是一片驚嘆聲——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美讓所有人驚艷。紅白綠三色大理石貼面,端莊、優(yōu)雅,無數(shù)精美的浮雕更是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阿諾河南岸的高地上有一個廣場,在這里遠眺,佛羅倫薩老城的美景盡收眼底。因廣場上立有一座《大衛(wèi)》的青銅雕塑,而被稱為米開朗基羅廣場。如若黃昏時,落日的余暉灑滿老城的屋頂,阿諾河水波光粼粼,極目遠眺,去感受那無與倫比的美吧!
 
水上風情
 
威尼斯,這顆“亞得里亞海明珠”,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
 
威尼斯的風情離不開水。“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一百多條大大小小的水道縱橫交錯。作為曾經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這里紅極一時,如今,榮耀不在,但絕美的建筑仍然在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講述著昔日的輝煌。
 
富麗堂皇的圣馬可教堂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融入哥特式裝飾的拜占庭式建筑、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寶,威尼斯昔日的榮光與富足盡顯于此。墻壁上畫作歷經千年依然明艷,它們看似油畫,實則用馬賽克拼接而成。1797年,拿破侖攻占威尼斯,盛贊圣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客廳”,并下令將廣場旁的總督府改為行宮。
 
乘一艘貢多拉,穿行在狹長的水巷,感受光環(huán)褪去的水城,從嘆息橋下?lián)u曳而過,回味一下那個美麗而浪漫的傳說;或者去水晶博物館轉轉,看看享譽世界的威尼斯水晶制品,那晶瑩剔透恰似威尼斯曾經的繁華。還要記得,下次去凡爾賽宮時,仔細看看那里的水晶吊燈,它們可都是來自威尼斯的。
 
意國風景意猶未盡,腳步匆匆,又將啟程。盡管此行還有許多遺憾,但亞平寧半島的風情又豈是短短幾天可以看盡!圓滿,總在下一次。■
 
(文中照片均由作者所攝)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8月刊 沿途驛站)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