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彧綜合報道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7-9-8 17:42:26
| ||||
15個月前,一篇生物學論文的發(fā)表讓一位學者的名字家喻戶曉。“生物學奇跡”“諾獎級的研究”……學術界和媒體將無限的榮光給了一位名叫韓春雨的學者。
然而,時隔不到3個月,事情卻出現了巨大反轉。
一夜成名
2016年5月2日,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生物技術》刊載了一篇有關基因編輯工具的文章。在這篇名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論文中,論文的作者、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宣稱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
該技術是利用格氏嗜鹽堿桿菌的Argonaute核酸內切酶,以DNA為介導進行基因編輯,簡稱NgAgo-gDNA。在論文中,韓春雨團隊使用NgAgo-gDNA技術,在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組上的47個位點進行了100%的基因編輯,效率為21.3%~41.3%。
與近年來大熱的CRISPR不同,NgAgo用來找到目標的定位模板是一段單鏈DNA而非RNA。按照韓春雨團隊的實驗結果,該技術效率之高,甚至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能對基因的特定位點進行準確地剔除、添入等。
伴隨著技驚四座的亮相,出身非知名高校且毫無海外背景的韓春雨“一夜成名”。有些報道甚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這篇文章的意義甚至可以秒殺半數以上的CNS文章。”
而首次進入大眾視野的韓春雨更成為學術勵志的典范,讓諸多處于中國學術體制邊緣地帶的本土青年學者看到了希望。
除了受到媒體的廣泛追捧,隨之而來還有令眾人羨慕不已的榮譽和項目資助。河北省科協(xié)副主席、“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候選人、“美麗河北·最美教師”等榮譽接踵而至。2016年8月31日,河北省發(fā)改委批復同意投資2.24億建設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同時,基金委網站顯示,韓春雨獲批題為“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與應用探究”的100萬科學基金,自2017年1月開始,為期兩年。
然而,就在韓春雨團隊及其報告的NgAgo技術收獲諸多喝彩的同時,質疑聲也逐漸清晰起來。
一波三折
網絡上最早的質疑聲音來自“未名空間論壇”(MITBBS)。
2016年5月26日,未名空間論壇上出現了“純從科學角度分析韓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認為其論文從Ago理論上看行不通。
從6月23日開始,知乎、百度貼吧等網絡社交平臺上關于“韓春雨論文無法重復”的話題開始增加。
7月2日,韓春雨在百度貼吧等平臺回復網絡上的質疑:“細胞做好檢測,不要有寄生菌污染,不要有支原體污染,系統(tǒng)對污染特別敏感……”隨后他便停止在網絡上發(fā)聲,并開始拒絕采訪。
7月31日,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等國的科學家在推特上指出,無法重復韓春雨NgAgo系統(tǒng)的基因編輯結果。
國外學者的公開質疑,讓各大媒體再一次聚焦“韓春雨事件”。同時,一些中國學者也相繼發(fā)聲,指出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復。
在一邊倒的質疑聲中,也有零星的學者認為韓春雨的論文有效。7月21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在網上發(fā)表聲明:“NgAgo可以引起基因編輯,并期待韓春雨盡快發(fā)布2.0版本。”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實名表示編輯有效的學者。
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回應了有關NgAgo的爭議,該雜志表示:“已有若干研究者聯(lián)系本刊,表示無法重復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毋庸置疑,對于科學研究來說,“可重復”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特別是對于一個方法學的研究,其體現了整個實驗過程從頭到尾的步驟,這些步驟不僅要證明作者的結論,更應該是能夠被重復的方法。
面對多方質疑,韓春雨表示“我不做任何評價”,并堅稱無法重復可能與實驗的具體操作有關。
網絡上的質疑聲浪此起彼伏,并有言論直指“論文造假”。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看來,這樣的反轉足見“《自然》雜志在國內擁有至高無上的學術神話地位。”
當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只要論文結果無法重復就可能是學術不端,甚至是造假之時,也有少數學者認為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徐星就希望公眾可以給科學一個驗證時間,在科學的范疇內解決問題。
由于韓春雨選擇保持沉默不做正面回應,一些科學家再也按捺不住。《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和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以“推動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中國學術生態(tài)節(jié)點性事件”為由,于10月12日公開了他們此前1個月致河北科技大學校長的信件和收到的回函。
他們在信中寫道:“國際和國內很多實驗室都未能重復韓春雨的實驗結果(雖然也還有極少數人稱好像還不能完全說不能重復),給韓本人、河北科大乃至中國生物學研究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我們建議河北科大按照國際慣例成立由校內和校外相關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認真仔細核實韓春雨的研究成果。”
2016年9月28日,河北科技大學給兩位學者回函稱“學校將認真考慮您們的建議”,但并沒有對致信中所述建議進行回應。如此籠統(tǒng)的公開回函又在網絡上掀起了新一輪言辭激烈的評述。
科學的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的方式解答。就在此次致信和回函內容公開的兩天前,韓春雨就已經收到了中國科學家們的隔空質問。
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組織和發(fā)起的、來自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3位科學家通過兩家媒體實名發(fā)布聲明:“沒能重復韓春雨的實驗,呼吁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
除了指證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復之外,對中國學界聲譽的擔憂也是科學家們選擇站出來的原因之一。“是時候了。”魏文勝曾對媒體表示科學家有必要站出來表達看法,“處理不好的話,會嚴重影響中國科學家的聲譽。”
13位科學家實名發(fā)聲的一天后,面對實名質疑,對媒體一直保持沉默的韓春雨表示,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解決重復率低的問題,他也再次表明實驗是可重復的,并認為無法重復實驗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細胞污染。
11月15日,中國學術期刊Protein & Cell雜志以來信形式發(fā)布了由國內外20家實驗室負責人聯(lián)名撰寫的一篇題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首次正式以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的形式提出無法重復韓春雨的NgAgo實驗。
13天后,《自然—生物技術》刊載文章“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利用NgAgo未能檢測到DNA引起的基因組編輯),來自韓國、德國和美國的10位學者進行了署名。
與此同時,《自然—生物技術》發(fā)表線上聲明,就此前發(fā)表的韓春雨等所著的論文發(fā)表了“編輯部關切”,宣布介入調查,并設定以2017年1月為限,限作者予以澄清說明。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學發(fā)布了“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與諾維信公司簽署合作協(xié)議”的通稿。諾維信公司發(fā)表聲明,承認在NgAgo上達成合作,并表示“我們已經測試了該項技術,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跡象,但目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同一時間,《自然—生物技術》并未如約在1月底發(fā)布結論性結果,他們在聲明中指出,目前已經獲得了NgAgo系統(tǒng)可重復性的相關新數據,“在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我們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5月9日,《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fā)布了“編輯部關切”,表明雜志編輯注意到了讀者們對韓春雨2016年5月2日在線發(fā)表的有關NgAgo論文重復性的擔憂。編輯部已經與韓春雨等作者進行聯(lián)系,并表示韓春雨他們還在調查這一系列缺少重復性的原因。
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fā)文宣布韓春雨主動撤回了NgAgo論文。“因為科研界一直無法用我們論文中提供的實驗方案重復出論文圖4中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我們的這項研究。”
至此,“韓春雨事件”暫時告一段落!蹲匀—生物技術》在文章中稱:“就這篇有關NgAgo的論文而言,現在是時候了,數據已經說話了。”
一聲嘆息
從2016年5月2日論文發(fā)表到2017年8月2日論文撤回,15個月的紛爭與等待,過程跌宕起伏,“諾獎級研究”的學術成果終于在“眾聲喧嘩”中退場。
對于韓春雨撤稿風波的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科學家們各有各的見解。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康建勝認為,“撤稿更多地意味著這個技術目前非常不成熟。”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寶榮認為無論是主動撤稿還是被動撤稿,應該沒有太大的差別。撤稿本身就意味著這個研究結果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和挑戰(zhàn),至少不是一個可用的方法。而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深琪則認為“只要韓春雨沒有造假的話,體現了韓春雨的嚴謹、負責,不能責備他”。
盡管眾說紛紜,但不少人都認為撤稿不是最終的結果。撤稿是“重要一步”,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認為此舉讓他對科學共同體有了些信心,同時他也期待下一步動作。江曉原也表示認同,他指出,撤稿不是塵埃落定,后續(xù)的調查十分重要。
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的聲明稱,鑒于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而韓春雨團隊同時宣布,將進一步研究不能重復的原因,并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并將實驗結果公布,以回應社會關切。
科學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證偽的過程,失誤、失敗也是科學探索中常有之事,然而,嚴謹的求真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卻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石。
真相最終會水落石出。盡管目前還不能確定最終結果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會對中國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8月刊 特別報道)
|
||||
| ||||
| 打印 | 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