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5-8-27 18:3:48
Science7月31日刊

 
特刊:“菲萊”結(jié)果可闡明彗星本質(zhì)
 
當(dāng)“菲萊”探測器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上跳躍式著陸時,全世界都為此屏住了呼吸。這是探測器首次在一顆彗星上著陸。本期《科學(xué)》特刊重點介紹了7項新的研究,進一步探究了由“菲萊”傳輸回的數(shù)據(jù)。
 
在一則詳細的說明中,Jens Biele等人描述了“菲萊”降落在67P上的關(guān)鍵時刻:它從計劃中的軟性著陸區(qū)彈起并最終在遠處較硬的表面定下;趶椞壽E而對兩個表面不同壓縮強度所作的分析能更好地闡明彗星的演化,并可改善未來彗星使命的設(shè)計。在用成像工具對該著陸器印跡的深度特征譜進行分析之后,他們認為“菲萊”的探測支腳先與軟性顆粒狀表面(厚度大約為0.25米)接觸,該表面之下一層則較硬。這一分層產(chǎn)生了一個大約1千帕的壓縮強度,而“菲萊”最后的(即在硬得多的著陸處的)壓縮強度則超過了2兆帕,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只有一個支腳能在后一個表面錨定,且只是部分地錨定。
 
在由Wlodek Kofman等人撰寫的一篇研究文章中,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該彗星頭的組成相當(dāng)均質(zhì)。為了更好地了解67P的內(nèi)部,該團隊將電磁信號透過彗星核而指向在相反側(cè)的羅塞塔飛船。“羅塞塔”接收到的信號缺少某種散射的模式,表明該彗星的內(nèi)部各處是均勻的。該小組用這些電磁測定進一步確定67P的塵/冰比例為0.4%~2.6%,而孔隙率為75%~85%。由Fred Goesmann和同事所做的研究進一步地分析了67P的組成以確定其性質(zhì),他們所用的是COSAC儀器,后者用質(zhì)譜分析法來檢測某個分子的質(zhì)荷比。當(dāng)探測器最初接觸彗星表面后及到達最終的停息部位時,該裝置在彗星表面以上10公里處收集分子。這一過程檢測到了16種有機化合物,它們中有4種(異氰酸甲酯、丙酮、丙醛和乙酰胺)是先前未知的存在于彗星上的物質(zhì)。
 
在一則相關(guān)的研究中,Ian Wright等人還分析了67P上的有機化合物,但所用的是托勒密——它是一種檢測穩(wěn)定同位素比率的儀器。他們的檢測表明在該彗星的表面存在著一種輻射誘發(fā)的多聚物。托勒密檢測還表明在該彗星上不存在如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在由Jean-Pierre Bibring和同事所作的一則研究中,67P的表面在全景畫面中接受了分析,這些畫面是由某個有7個照相機組成的照相機組拍攝的,它們是彗星紅外及可見光分析儀(CIVA)的一部分。這組照片是在“菲萊”最初彈起并最終著地后不久拍攝的,它們揭示了一個具有不同顆粒尺度及反射巖石結(jié)構(gòu)的斷裂表面,它們對這類原始太空物質(zh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在“菲萊”接近67P的時候,遠場序列和近場序列圖像揭示了該彗星地理的一個更清晰的畫面;由Stefano Mottola等人對“羅塞塔”著陸器成像系統(tǒng)(ROLIS)下降畫面的分析提示,67P的地貌受到了侵蝕的影響。顆粒區(qū)向外伸出的巨石被凹陷所包圍,這些凹陷令人回想到在地球上所觀察到的風(fēng)尾,即風(fēng)力侵蝕和沉積的結(jié)果。作者們推測,某些侵蝕是由于“濺灑”所致,即由來到的投射體沖撞所造成的一或多個土壤顆粒噴射;他們用模型證實了這些現(xiàn)象。
 
《科學(xué)新聞》 (科學(xué)新聞2015年8月刊 科學(xué)·集萃)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