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國家質檢總局網站消息,截至2013年12月19日,深圳、福建、山東、浙江、廈門等口岸檢驗檢疫機構相繼從12批共54.5萬噸美國輸華玉米中,檢出含有未經我國農業(yè)部批準的MIR162轉基因成分。各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均依法作退貨處理。
據(jù)悉,質檢總局已將最新有關情況再次通報美方,要求美方加強對輸華玉米的產地來源、運輸及倉儲等環(huán)節(jié)的管控措施,有效避免輸華玉米被未經我國農業(yè)部安全評估并批準的轉基因品系污染。
美中兩國在轉基因食品方面應該如何達成共識?美國的進口與出口食品是否有同樣的質量檢測體系?為此,《科學新聞》記者與美國農業(yè)部負責農場和外國農業(yè)服務局的副部長幫辦Darci Vetter展開了一系列的對話。
《科學新聞》:您在貿易政策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您如何看待美國的轉基因食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問題?
Vetter: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審批的不同步。比如某種轉基因的玉米或大豆已經通過了美國的審批系統(tǒng),這就意味著它在引入前已經進行了全面的風險評估,只有審批通過后才能進行商業(yè)化或在美國種植,并在食品中使用。
但盡管在一個國家通過了管理和審批系統(tǒng),在別的國家卻批準不了,這會抑制這些產品中不同品種的使用。這些美國產的玉米、大豆等都是銷往全球的,如果一種產品在他地被拒,直到銷售地批準前,這個品種的種植都要停滯。
為此,你需要努力隔離各個品種。但要知道在收割和搬運過程中各個品種是很難隔離的,而且這種大宗貨物的隔離也很費錢的。因此,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復雜的一點就是某個產品或品種在不同國家的審批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國很常見。
《科學新聞》:美國正激烈討論是否應強制為轉基因食品打上標簽,您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否該上標簽?
Vetter:我知道中美兩國都在爭論轉基因食品,大家都知道美國有一大部分的農作物都是轉基因食品,尤其是玉米和大豆,他們是美國人每天都在吃的食品。美國在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問題上一直是以自愿為基礎的,有些品牌會標明自己是“非轉基因產品”,但整體來說我們的強制標簽只包括過敏等安全問題。美國批準的轉基因食品一直都是安全的,人們對于這類產品的消費是沒有直接的擔憂。
當然美國也在爭論這個問題,各州政府也努力推進州內的轉基因食品標識,這些努力迄今尚未成功,但也激起了人們對于消費者信息的重要性和強制標識的討論。有些美國零售商店也在考慮強制標識貨架上的轉基因食品,這作為某個公司的合約基礎,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這種需求會越來越普遍,人們想要知道這些產品信息。
但強制標識到底是不是必要的?就算強制標識,會不會真正對價值鏈帶來影響,會如何影響產品中的成分,這還有待考察。而且美國人每天都在安全地消費這些轉基因食品,就算加了標簽,也不一定有反轉人士所預期的影響力。
美國人民相信自己的食品安全體系,因此他們也相信這種標準也適用于轉基因食品。因此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不會成天想著那些成分是什么,也會想當然地相信自己的食品是安全的。因此我不認為轉基因食品標識就一定會導致其銷量降低。
《科學新聞》:美國的強制性標識都包括哪些部分?
Vetter:美國所有食品標簽上都有基本的營養(yǎng)成分、維他命、礦物質、脂肪、卡路里。如果食品中有某種過敏原的話,如酒精產品會有警示標簽,因此任何安全、營養(yǎng)成分、致敏性都是強制的。同時,人們也會對食品生產、價值等信息感興趣,比如這是不是公平貿易的產品,有沒有具體的勞動和環(huán)境標準,是不是有機產品,這都是自愿標注的。
在美國,企業(yè)要想使用“有機”二字標識自己的產品是要滿足某些條件的,因此消費者也對這個標識更加放心。他們知道這個產品的生產方式更加可持續(xù),生產者在生產中也得到資助,因此人們也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帶這個標識的商品。
《科學新聞》:您認為近年來美國的食品政策有哪些主要趨勢?
Vetter:首先是多樣化。我出生在內布拉斯加的小鎮(zhèn),當時冬天的水果只有香蕉、橙子、蘋果和葡萄。但現(xiàn)在各式各樣的水果蔬菜四季都有。我相信北京也是如此。同時,我們小鎮(zhèn)的商店里也有墨西哥和亞洲食品區(qū),這反映了美國的種族多樣化。
大家一想到美國就會覺得美國是一個巨大的食品出口商,我們的確向中國出口了很多的玉米和大豆。但美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進口國,多進口季節(jié)性、民族特色食品,已成為美國人食譜上重要的部分。
而且食品貿易也應作為食品價值鏈的一部分。比如我家是做糧食加工的,我們將進口的熱帶水果加到格蘭諾拉麥片中,將其他國家的調料和香草加到我們制作的寵物食品中。因此我們逐漸使用各國的進口食物為美國的農產品增加價值,這種進口也可以為美國帶來就業(yè)和新產品。
而且現(xiàn)在產品呈現(xiàn)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以前買肉可能會買到一整只雞,或者是剁碎的肉,但現(xiàn)在超市都是按照家禽的不同部位分類。美國人最愛吃雞胸肉,這類產品就會在本土銷售,其他國家更愛吃雞腿肉,雞腿就會銷往其他國家。但是一只雞的各個部位都經過了相同的加工和檢驗過程。無論產品類型或銷往地區(qū),美國食品生產體系的管理方式和標準都是一視同仁的。
《科學新聞》:美國政府和各界如何共同建立食品安全體系的公信力?
Vetter:美國政府在食品安全體系中會尋找方式制止通過食物傳播的疾病。聯(lián)邦檢查員會去各個肉食和家禽工廠,審查動物的檢驗過程,不會等到疾病真正暴發(fā)后再去追溯源頭。我們會對市場進行監(jiān)督并推廣好的案例。
另一個是我們的獎勵機制,對可以進行良好的自我控制并滿足食品安全標準的公司進行獎勵,并做到食品安全問題的透明化。并不是說所有公司都不犯錯誤,也不是我們沒有發(fā)生過食物傳播的疾病,但出了問題,我們就要立即追蹤源頭,并迅速公布問題產品的日期和生產地,以確保疾病不再擴散。
這種方式的確增加了美國食品安全體系的公信力,美國真的建立了一種自我檢驗和監(jiān)督的文化。我們保證體系的透明、確保公司犯了錯誤公眾就會知道,這也保證了我們對于疾病的控制。同時,我們也獎勵從不上黑名單的公司,很多大品牌絕對不想讓自己與哪次大病暴發(fā)聯(lián)系起來,因此很多食品加工廠都有自己的一套產品質量檢驗機制。
《科學新聞》:美國在新的《農業(yè)法案》中將如何補貼貧困家庭?
Vetter:美國的食品價格相對較低,但即便如此,也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為了生存擔憂。因此我們在每五年的《農業(yè)法案》中,不僅從政策上支援農民及國內生產者,還以食品券等方式按月支持貧困家庭,F(xiàn)在美國內部正在爭論資助額度、受資助者的資格以及資助食品的類型,比如食品券可否購買蘇打水或綠色食品。
還有一個問題是農村或偏遠地區(qū)沒有大超市或購物中心,因此他們必須要在附近的小商店購買不新鮮的水果蔬菜。那些被廉價包裝的加工食品中,脂肪、糖分和鹽分含量太高。
因此農業(yè)部現(xiàn)正著手解決“食物沙漠”問題。
大家都知道肥胖在美國的確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們負擔不起健康營養(yǎng)的食品。
因此農業(yè)部現(xiàn)在也開始推動“農貿市場進社區(qū)”,鼓勵人們通過補充營養(yǎng)計劃在農貿市場購買新鮮的水果蔬菜。
還有些過度肥胖者卻面臨營養(yǎng)不良的問題,沒有正確地補充所需的維他命和營養(yǎng)。因此,我們免費或補助學生的早餐和午餐,確保每天至少一餐有新鮮的水果蔬菜、全麥等健康食品。
《科學新聞》:農業(yè)部未來將如何進一步資助農民?
Vetter:我們對農民的資助和實際銷售價格沒有直接關系,因為農民的勞動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包裝、加工、運輸和零售等。農業(yè)部一直在推動社區(qū)農貿市場,因為消費者可以直接面向農民,減少了中間的費用。年輕農民和牧場主也可因此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
同時,我們聚集小農戶建立當?shù)氐氖称方灰字行,為醫(yī)院、學校或大型食品服務提供農產品,確保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直接回饋生產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